未有成就前,看淡自尊心-《情绪自控力》
自尊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又说不清楚的概念:有的人认为尊严重于生命,比如古人“不吃嗟来之食”的典故;有的人认为尊严是自欺欺人,可有可无。事实上,这两种观点都不是对自尊客观、全面的认识。当然,人们之所以会对自尊有如此明显、严重的分歧是有原因的,因为自尊本身也有自己的悖论。
幸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,幸福就像是一个变色魔方。幸福的人不知幸福,往往是意识到幸福问题时已经不再幸福了。一个本身就拥有幸福的人很少关心什么是幸福,也不会刻意追求幸福。相反,那些越是对幸福充满向往的人,则恰恰也说明了,他们不幸福。人们对自尊的追求其实也和幸福魔方一样:低自尊的人总是努力追求高自尊,而高自尊的人不会考虑自尊问题。
自尊悖论就是这种现象,不同类型的缺少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的人用各种手段努力维护自尊。这种自我满足、自我驱动以及在自我方面体现出来的本真自尊,是人生最宝贵的和唯一的幸福资源,像空气、水一样是生命的必需品。一个人若出于某些先天的原因不具有这种资源,会发生什么事呢?他会努力挣扎、奋力呐喊,一句话,为了获得这种资源而不惜一切代价。有的人不具备改变自己的能力,或者时机还未成熟,因此很多人便通过某些替代品来让自己感觉良好。但是,这些替代品只能暂时滋养人的虚荣心,无法满足我们对于意义的根本需要,因此,在追求这些替代品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如失望、沮丧、愤怒等情绪。所以,原本为了拥有自尊,结果到最后却越来越没自尊。
一个人如果把高自尊当成生活的目标或者人生的真谛,就像是坐反了公交车。车越是加速,你就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。世界首富比尔·盖茨给年轻人的十句忠告里有这样一条忠告:“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,人们看的只是你的成就。在你没有成就以前,切勿过分强调自尊。(因为你越强调自尊,越对你不利)。”这句话不仅道出了自尊的悖论,而且也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了一个醒:年轻的时候,事业为重,自尊其次。要知道,自尊和事业,特别是起步的事业,通常都是成反比的。
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被称为“创业教父”,他的励志故事在中国各大媒体、杂志、图书上面以各种不同的版本上演。然而,即便是这样一位偶像级的人物,在创业初期也有着心酸的经历。
马云刚开始创建阿里巴巴的时候,相当艰难,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。很多时候,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。外出办事,发扬“出门基本靠走”的精神,很少打车。据说有一次,大伙出去买东西,东西很多,实在没办法了,只好打的。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,来了一辆桑塔纳,他们就摆手不坐,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,他们才坐上去,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。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,几乎到了维持不下去的地步。
另外,马云还有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:1996年,这个又矮又瘦的年轻人骑着自行车,挨家挨户推销自己的黄页,大部分人连门都不开。
事实上,除了这些“囧事”之外,他曾经还有很多打击人自尊心的经历。比如,第一次参加高考,首次落榜,数学只得了1分;跟表弟一起到一家酒店应聘服务生,结果表弟被录用,自己惨遭拒绝,老板给出的理由是马云又瘦又矮,长相不好。后来,马云做过秘书、搬运工人,甚至蹬三轮给杂志社送书。
这些事情放在绝大多数普通人眼里,都是很没面子的事情。但是马云不在意,而且扛过来了。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讲,如果马云的自尊心再高一点,他后来的人生或许就会变样。自尊心从来没有成为马云的障碍,也没有成为他奋斗的目标,但是如今,还有谁的自尊心比马云更值钱?
在没有任何成就之前,不要太在乎自己的自尊,因为此时的自尊是你的软肋;在有所成就之后,不要忘记自尊,因为此时的自尊是你的灵魂。当自尊是人的软肋时,人越是追求它,情绪就会越糟糕,思绪也会越混乱,人生也会越坎坷。所以永远记住:有成就,自然就有自尊;没有成就,不妨看淡自尊。
分数计算:把负向问题1、5、6、12、13、15的得分反过来,1=5分、2=4分、3=3分、4=2分、5=1分,然后把16个题目的总分相加,分数越高,表明自尊水平越高。